其他項目疑難解答
一、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增長*
1.整體落實發展戰略。立足國家賦予合肥新的戰略定位,聚焦市委、市政府寄予肥東新的更高期望,尋標對標,走在全省前列,奮力建設大富美強的現代化東部新城。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產業強縣、市縣融合、創新引領、開放合作、綠色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正確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整體建成“十大工程”,整體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實現“千億GDP,百億財政收入”,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效益走在全省一類縣域發展前列。
代理免費咨詢熱線:0551-65306190,19855109130
2.整體提升發展水平。整體推進店埠鎮、撮鎮鎮、橋頭集鎮三鎮融合發展,加快東部新城核心區建設,打造都市產業園,集聚高端現代服務業,發展總部經濟。加快肥東經濟開發區產城融合步伐,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積*爭創國家級開發區。規劃建設新的合作載體,主動擁抱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輻射帶動。支持肥東經濟開發區與新站區、瑤海區開展土地、人才等要素合作,共享發展成果。提升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的規劃建設水平,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肥東大工業的主戰場、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產業的聚集區。完善合肥上海產業園的產業規劃和功能配套,立足“一區兩園”,堅持高端發展,抓住跨省合作機遇,強化內外聯動、產城互動,主動承接上海市產業轉移和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輻射帶動。
3.持續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對當年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在上級獎勵的基礎上,分別再給予50萬元、30萬元1次性獎勵。對當年新認定的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給予20萬元1次性獎勵。鼓勵建設國際科技企業孵化器。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或試點企業,給予20萬元1次性獎勵。對新認定的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給予15萬元1次性獎勵。當年獲得驗收通過的省級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貫標)企業,給予10萬元1次性獎勵。當年列入市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當年獲得驗收通過的市級專利貫標試點企業,分別給予10萬元、6萬元1次性獎勵。
4.提升科技服務保障水平。做好知識產權試點示范企業培育工作,注重提升專利質量,推動專利轉化運用,及時兌現專利補助資金,重點支持企業核心發明專利授權保護。完善自主創新政策,加大對眾創空間、孵化器等雙創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社會投資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增加眾創空間和科技孵化器數量,注重眾創空間、孵化器的發展質量,對年度考核優良的市級以上(含)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分別給予1次30 萬元獎補。市級以上(含)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每孵化一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次性獎勵10 萬元。積*營造“雙創”發展環境。建立創新貸風險池,支持科技保險融資、專利權質押貸款融資服務,降低科技企業融資風險和成本。鼓勵科技型企業開展股權和分紅激勵。
二、整體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
5.打造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以《肥東縣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行動計劃》(東政〔2017〕29號)為引領,圍繞機械制造、家用電器、食品加工、鋼材深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創新轉型。加快培育以智能制造、新材料、光伏及新能源、電子信息、大健康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規模化,推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精品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盡快形成一批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加快推進環巢湖科創走廊(長黃路段)建設。鼓勵產業配套、建立產業聯盟,對重點支持的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產業中的企業,采購縣內其他企業配套產品達100萬元以上的,按照采購金額3%給予獎勵,*高給予100萬元獎勵。未來3年,縣財政安排10億元,支持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吸引重大招商項目落地,推動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
6.實施制造業轉型升級。在整體承接省、市扶持新型化工業發展政策基礎上,加大對技改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通過技改投資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技改項目*高按固定資產投資額的20%給予獎補。新建重點項目在享受合肥市固定資產投資獎補資金的基礎上,縣財政再按照市級獎勵金額的20%給予*高不*過100萬元獎補。建立重點產業企業目錄庫、重點小微企業目錄庫,實施對入庫企業當年新發生貸款利息按50%予以貼息等政策。實施質量強縣戰略,深入推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工程,對省級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企業,給予不低于5萬元獎補;對市級質量一等獎、省級質量獎及國家行業標準化發展分別給予10萬元、30萬元、50萬元獎勵。持續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對當年新評定的國家級、省級、市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在國家、省、市獎勵資金基礎上分別再給予50萬元、30萬元、20萬元1次性獎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開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試點工作,對當年評定為國家、省級綠色工廠的企業在上級獎勵的基礎上分別再給予50萬元、30萬元1次性獎勵。
7.培育新興產業基地。支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推動產業基地成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積*申報重大基地、重大工程和重大專項,鼓勵企業申報認定省級、市級重大新興產業基地(試點),對當年新認定的省級、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縣財政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獎勵;對當年獲得省級、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項目,縣財政按照省級、市級*高獎勵資金的50%給予配套(不重復享受);對當年認定省級、市級重大新興產業專項、重大新興產業工程、重大新興產業基地,縣財政按照省級、市級*高獎勵資金的50%給予配套(不重復享受);對年度新增戰略性新興產業入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縣財政給予每戶10萬元獎勵,后續產值連續兩年以不低于50%的遞增,每年縣財政給予每戶10萬元獎勵。
8.促進企業發展壯大。以持續推進招商引資為抓手,加快培育發展行業領軍企業、進口替代產業等,打造一批制造業獨角獸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對大企業上臺階*高給予100萬元獎勵。建筑企業升級為特級資質的,*高給予500萬元獎勵。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和民營經濟提升行動,扶持小微企業提檔升級。對本縣企業新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購置關鍵設備*高給予2000萬元補助。對本縣企業進行的非關聯境內并購交易在縣內轉化投資新建項目的,*高給予1000萬元補助。對各類國家級和省、市級示范認定,*高給予500萬元獎補。對縣政府推介的優良工業企業,給予單個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利息財政貼息*高100萬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調整本縣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級年稅額標準,進一步降低工業企業的土地使用成本。對重點支持產業且符合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規定的中小企業,以應稅面積為標準給予5元/平方米的獎勵。
9.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圍繞智慧城市建設,推進縣內重點企業與中央軍工企業合作,建設軍民融合產業園,開展安防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及系統運營,促進社會數據快捷匯聚運用。縣財政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軍民融合產業培育、平臺建設、研發補助、貸款貼息等。
三、做優做強現代服務業
10.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擴大政策性融資擔保、“稅融通”等新型融資規模,提升股權投資基金運作效率。培育上市掛牌后備資源企業,鼓勵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設立“4321新型政銀擔”“續貸過橋資金”“勸耕貸”等金融創新產品,對縣域重點行業進行貼息和擔保費補助,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11.提升服務業集聚發展水平。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現代物流、服務外包企業發展。推動商貿企業集聚區建設, 加快培育禹洲中央廣場、生活家廣場等特色商業街區,促進社會消費持續增長。挖掘培育限上商貿流通企業,對新增限上商貿企業給予1次性獎勵,對已納入統計的限上商貿企業設立增幅獎。積*發展會展經濟,支持重點企業舉辦展會。支持城區菜市場升級改造和鄉鎮農貿市場建設。支持農副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建設冷凍冷藏庫,推動物流標準化建設,鼓勵交通運輸業和物流業一體式發展。對當年獲得省級、市級服務業集聚區,縣財政按照省級、市級*高獎勵資金的50%給予配套(不重復享受)。對當年新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縣財政給予每戶10萬元獎勵,其中當年新增高技術服務業企業,縣財政給予每戶10萬元獎勵。
12.打造全省電子商務示范縣。支持世界500強、全球服務外包100強、國家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在我縣設立服務外包或電子商務企業。支持中國(肥東)互聯網生態產業園建設。鼓勵傳統企業運用電子商務開展網絡銷售業務。鼓勵電子商務企業(園區)為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大學生回歸工程”人員、已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子女提供就業與創業平臺,建設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鼓勵農村電商經營主體應用電商平臺拓展肥東農特產品銷售。推進農村電商全覆蓋鞏固提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強化電商公共服務中心職能。爭創全省農村電商示范縣,培育一批電商特色小鎮、示范村和鄉村電商服務示范網點。推進電子商務正確扶貧,促進農村產品網銷上行和貧困戶增收。鼓勵快遞企業整合農村物流資源,解決物流“*后一公里”的問題。支持“互聯網+家政服務業”發展。
四、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水平
13.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注重招商引資平臺建設,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提升園區承載力。推進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轉變。通過省、市、縣人才政策的激勵,引進海內外優良人才和團隊,落實人才補助資金和有關待遇,對引薦高層次人才的機構和個人按規定給予獎勵,為高層次人才來肥東創新創業開辟人才“綠色通道”。持續發揮國有公司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增加國有產業發展基金規模,對牽動性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三重一創項目按照“一事一議”方式給予重點支持。
14.大力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鼓勵外商投資,對外商投資到位資金達1000萬美元、3000萬美元、5000萬美元和1億美元以上的給予1次性獎勵。強化出國勞務市場管理,動員鄉鎮(開發園區)積*宣傳出國勞務各項政策,切實加強出國勞務市場管理,妥善處理出國勞務糾紛,全力確認全年無境外突發重大事件。
五、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15.實施人才引進培養計劃。聚焦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引進創新創業領軍型人才“東風”計劃。引進創業型領軍人才*高給予600萬元創業支持,引進創新型領軍人才*高給予30萬元引才補貼。堅持高端引領、以用為本、本地培養、統籌推進,大力培育“廬東英才”。3年內重點遴選培育30名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優良人才,給予創新英才每人1次性20萬元獎勵,創業英才每人1次性30萬元獎勵。
16.大力開展高層次團隊扶持計劃。實施縣級“363”產業創新團隊工程。到2020年底,培育3個省級、6個以上市級、30個以上縣級研發水平的產業創新團隊。縣級產業創新團隊設立單位,在3年管理期限內,每年可享受10萬元研發資助。推行青年創客團隊扶持工程。重點扶持約30個優良青年創客團隊,對符合條件的創客團隊給予1次性3萬元創意經費支持。在合肥市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并在肥東落戶的團隊,可獲*高50萬元創業支持。
17.鼓勵培養高技能人才。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裝配式建筑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按高級技師5000元/人、技師3500元/人、高級工2000元/人標準,給予培養單位或職工個人研修提升補助。推行“名師帶高徒”“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新型學徒制,每位名師給予1次性2萬元帶徒津貼,每個縣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給予1次性5萬元補助,縣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認定為國家級或省級的,縣財政按國家和省補助標準1:1比例給予配套補助。
18.全力促進更高質量就業。創造更優越的就業創業環境,吸引肥東縣外出務工者“回流”。對本縣區域內中職學校組織當年畢業生在本縣就業達到一定比例,并簽訂6個月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由縣政府給予1次性補貼。鼓勵規上企業舉辦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企業與高等學校、中職學校建立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基地。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訓機構與企業簽訂就業合作協議,給予定向或訂單式就業補貼。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企業提供招工服務。小微企業新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按規定給予企業社會保險補貼和崗前技能培訓補貼,在我縣企業穩定就業12個月以上的給予1次性就業補貼5000元。落實社會資本孵化基地補貼,為初創企業提供生產經營場地或創業服務平臺。
六、大力推進文化強縣建設
19.加快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支持文化與科技、旅游、體育、商務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一批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項目,建設一批富含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培育一批重內涵、重功能、重品質的文化體育項目,*高給予200萬元獎補。借助文化山水旅游公路建設等契機,點、線、面開發、布局旅游項目,提升旅游業服務水平,爭創全域旅游示范縣。支持社會資本以獨資、承包、合資、合作、聯營等方式租賃農村閑置房屋發展居家養老、鄉村旅游、文化創意、電子商務、農產品示范加工、民俗文化等產業,符合相關扶持產業發展政策規定的,享受同等扶持政策。對于租賃農村閑置房屋發展民宿經濟并新評定為金宿級、銀宿級標準的,分別給予10萬元、3萬元1次性獎勵。對于投資金額在5000萬元以上,能有效促進民宿發展出亮點、上檔次、上臺階的精品建設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獎勵。
20.推動文化創意載體建設。加強文化(體育)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規劃,加快園區(基地)專業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培育一批新興文化(體育)創意產業園(基地)、街區、小鎮、服務平臺,*高給予50萬元獎補。
21.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構建政府、企業、居民“三位一體”的文化惠民新模式。對在市級以上重要平臺展示,社會、經濟效益俱佳的原創舞臺劇、電影、電視、動漫等文化相關產品,給予*高50萬元獎補。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有影響力的文化活動、文化展覽會、交易會、體育賽事等,給予*高100萬元獎補。
22.助力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引導文化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實體書店等傳統文化行業,改造服務環境、創新經營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文化館、劇場、劇院、城市閱讀空間、體育健身場館等文化(體育)場館的開發建設、運營管理和服務,給予*高200萬元獎補。大力扶持民營院團發展,對原創劇目、人才培養、商業演出、優良民營院團等,給予*高20萬元獎補。
七、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3.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支持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示范聯合體發展,培育示范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龍頭企業掛牌上市;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主食加工發展,整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項目建設。推進 “互聯網+”等農業新業態發展,摸排一批休閑農業精品線路和精品點,建設休閑農業示范點,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立健全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整體推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三變”改革步伐。安排專項資金建設一批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爭創省級、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正確扶貧,打好脫貧攻堅戰。
24.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結合平安農機示范縣創建工作,對農機裝備、設施連棟大棚、規模化養殖器具等農業裝備進行現代化升級。加強農業品牌建設,發展縣域名特優新農產品。深入實施糧食生產“雙千行動”和化肥農藥零增長計劃,推動糧食生產綠色增效,開展優良綠色糧食生產基地(點)建設。支持農業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地理標識和品牌創建,創建一批農業區域化公共品牌。鼓勵生態循環農業、綠色生態健康養殖發展和生產模式創新。健全植物病蟲害、動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體系,爭創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推進長臨河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和白龍農業面源綜合防治項目區建設。發展現代快捷林業,推進林長制體系建設,加強濕地公園、森林公園保護、建設和發展,實施鄉村美化綠化工程,支持特色經果林、苗木花卉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
25.持續改善農村環境。實行多規合一,積*推進城鄉建設統一規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試點,分步實施,逐步構建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長效運行體系,縣級財政對各鄉鎮的購置和運行經費按照每戶100元的標準給予獎補。2018年,縣財政安排2.5億元左右,支持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河長制、農田水利“*后一公里”、美麗鄉村建設等。計劃投資23.24億元,完成1600公里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建設任務,改造農村公路危橋40座。清除要素下鄉各種障礙,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
下一篇:其他肥東縣可申報補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