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項目疑難解答
根據省科技廳公示的關于安徽省2019年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申報通知,安徽省的企業需要注意,涉及重點領域還是很多的。企業詳細掌握。
安徽省2019年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申報重點領域及要求條件指南如下:
一、2019年安徽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面上攻關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主題
重點領域一:智能制造與裝備
優先主題1:基礎材料與基礎零部件
圍繞提升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能力,開展高性能軸承、自動變速箱、高精度智能傳感器、高端液壓元件等核心基礎零部件攻關及工程化、產業化應用,研發輕量化材料先進成形制造、*精密加工、快捷及復合加工等先進工藝,開發控制軟件、工藝數據庫、綠色制造、再制造等基礎技術及應用。
優先主題2:網絡協同制造
建立合作伙伴與用戶廣泛參與、支撐眾包眾智眾創的研發設計系統;建成具有泛在感知、高度自治、人機協同、實時診斷、遠程監控、應急恢復等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研發基于大數據、云模式的供應鏈智能管控與預測系統;基于云平臺構建服務價值鏈協同體系,支撐產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務。
優先主題3:增材制造(3D打印)
開展機械設計制造、數控、激光、新材料等多學科的增材制造共性技術研究,研發基于激光技術的金屬3D打印機,并在復雜高精度模具、航空航天、汽車、軍工等領域特殊功能部(零)件增材制造應用。開展醫療植入物3D打印、基于生物活性材料的人體器官3D打印技術研發和應用。
優先主題4: 節能和智能網聯汽車
支持傳統燃油汽車節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開展快捷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攻關及工程化應用研究。面向智能網聯汽車,以智能化、綠色化、安全化、便利化為發展方向,開展智能輔助駕駛總體技術及關鍵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5:專用動力裝備
開展微小型燃氣輪機研制,應用于特種車輛、艦船、能源供應裝備(節能、清潔)等領域;開展快捷燃油發動機技術研究,突破節能減排、輕量化等關鍵技術。
優先主題6: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
開展海洋工程作業裝備配套、關鍵零部件配套等技術攻關。開展遠洋散貨船、快速集裝箱船、成品油船及化學品船、游船(艇)、滾裝船等高技術船舶研發,以及船用主、輔機與大型船用關鍵零部件研制。
優先主題7:新型工程機械
圍繞新型工程機械的快捷、智能、安全、節能及人性化等關鍵環節,研究系統控制、綜合測試和先進工藝,重點突破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節能環保、智能控制、安全可行等關鍵共性技術,提升工程機械核心零部件水平,開發集機、電、液于一體的智能控制系統。
優先主題8:智能成套裝備
針對家電、汽車、輕工、新能源等行業,開發先進的自動化成套裝備與生產線,開展高性能模具、傳感器系統、總線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工業機器人技術、現場總線控制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實現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的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控制。開展智能物流倉儲裝備關鍵技術研發。開展電力裝備、礦山、化工、建材等大型成套設備關鍵技術研發。
優先主題9:傳統裝備的智能化改造
圍繞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轉型、提升產品質量,組織開展傳統產業裝備智能化升級技術研發,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應用,實現鋼鐵、有色、化工、煤炭、輕工、紡織、食品等行業裝備的智能化改造,提高正確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開發改造壓力容器與管道安全服務系統,實現安全智能監控和預警。
重點領域二:電子信息
優先主題10:新型電子材料元器件
開展石墨烯、碳化硅、有機發光、大尺寸靶材以及*導、納米、智能等前沿材料研發;開展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絕緣柵晶體管(IGBT)等核心器件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開展以打印OLED用快捷空穴傳輸材料、高色域彩色光刻膠、量子膜、高強玻璃蓋板等平板顯示材料研發;開展量子通信、導航SOC、光通訊、電子雷管、高速高精度模數轉換器等重點應用領域專用芯片,以及國產控制器、存儲器、太赫茲、多模信息感知處理等高端芯片研發。
優先主題11高端信息設備與智能終端系統
開展類腦智能、量子智能計算、智能語音與自然語言理解、跨媒體感知計算、高級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研發;開展*高清、*薄曲面、新型體感交互、智能傳感、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無人智能系統及人機協同等技術研發;開發車載信息平臺、智能顯視、穿戴設備、高密度壓力陣列的步態獲取與交互等新型智能硬件。
優先主題12:北斗導航應用關鍵技術
開展集成北斗RDSS/RNSS、GIS、互聯網、無線通信、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提供基于位置的綜合信息服務與多元化應用;研究在交通運輸、移動終端、地理測繪、高精度和多樣化位置服務等民用領域形成行業綜合應用解決方案。
優先主題13:大數據智能分析關鍵技術
開展嵌入式基礎軟件技術、面向行業的產品數據分析、管理、輔助設計和制造軟件、電子商務支撐與協同應用軟件研發;開展海量多源異構數據建模、存儲、訪問以及基于云平臺大規模分布式計算和智能分析的大數據服務技術研發;開展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安全關鍵技術及相關產品的研發。
優先主題14:智慧家居關鍵技術
開展網絡互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家電、家具產品中的應用,加快家庭服務機器人、智能照明控制、智能安防監控、家庭多媒體影院、家庭環境控制、無線音視頻終端等技術研發。
優先主題15:自然交互關鍵技術
研究用戶交互意圖理解計算框架,形成融合手勢、體態、生理等多感知交互輸入核心算法;研發用戶界面工具和交互設備研發平臺,支持筆、觸控、手勢、體態、語音、生理等自然交互方式,支持冗余、互補、混合等交互通道融合方式。
優先主題16:智能醫療關鍵技術
研究醫療健康大數據分析處理、智慧醫院、資源配置與云服務相關共性技術,支持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面向醫療健康的研發和應用,突破即時檢測、健康促進方案在線生成、閉環服務、隱私保護、應用示范與績效評估等關鍵技術。
優先主題17:智慧物流服務技術
針對國際物流、多式聯運等重點領域,開展網絡優化、智能標簽自動識別、信息表征和交換、供應鏈全程質量跟蹤和檢測、智能交通服務等技術,集成新一代移動通信、道路交通信息通訊系統、自動導引車輛、不停車收費系統等單元化技術,推動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冷鏈系統建設。
優先主題18:網絡與信息安全關鍵技術
開展可信計算、透明加密、云安全、大數據安全、移動安全等信息安全技術研究,開發大規模異構網絡空間中的可信管理關鍵技術及產品,研制網絡身份管理與服務可信等級的評估評價標準與工具;開發大數據環境中的數據保護和隱私保護技術及產品;研發支持主動防御、正確檢測、快速響應、智能恢復的一體化信息保障體系構建技術及產品。
優先主題19:信息與文化融合技術
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手段,開展文物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利用服務技術研發,實現開放式的遠程虛擬設計服務和定向服務,圍繞安徽古代科技及非遺文化、徽派建筑、紅色記憶等主題,進行創作、創新、創造。
重點領域三:新材料
優先主題20:高性能金屬材料
開展高品質特種鋼、新型高強韌鋼、高端裝備用鋼、鐵劑復合材料制備技術開發,高精度電子銅帶/銅箔、低松比銅粉、新型引線框架精密帶材等關鍵銅合金材料研發,高精鋁板帶、復合鋁基材料、特種合金材料制備技術開發。開展特種金屬功能材料共性關鍵技術與應用。
優先主題21: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
開展光伏、平面顯示硅基新材料、*大尺寸硅材料、功能化特種玻璃、特種光纖高性能陶瓷粉體、大功率LED及IGBT用高導熱陶瓷與器件、磁傳感材料與器件等關鍵技術研發。
優先主題22:納米材料及其他新材料
開展石墨烯、高端功能納米材料、快捷納米催化材料、高密度存儲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復合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環保新材料、功能膜、高性能化纖、核電工程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重點領域四:資源環境
優先主題23:環保技術與裝備
開展水污染處理技術裝備、生活垃圾生化處理設備、垃圾滲濾液處理設備、污泥快捷深度脫水及資源化應用成套設備、重金屬污染治理與污染土壤修復成套裝備,煙氣除塵、脫硫和脫硝快捷處理及協同處置裝備,有毒有害廢氣及有機廢氣快捷凈化技術裝備,“三廢”在線監測、檢測技術裝備等環保裝備和產品的開發。
優先主題24:礦產資源綠色快捷開發利用
以鐵、銅、金多金屬共生資源為重點,開發品位低、埋藏深的綠色快捷采選冶關鍵技術與裝備,開展金屬及重要非金屬的典型礦床、資源勘查技術研究;重點突破煤炭綠色開采工藝和煤炭清潔快捷利用技術,探索開展煤層氣、頁巖氣、地熱等新型能源資源的勘查及開采關鍵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25:水污染防治
研發巢湖、淮河流域重點行業工業廢水在線監測預警技術、減排與深度處理成套技術,工業園區廢水溯源追蹤技術及分質回收、處理、利用集成技術,分散式生活污水高標準低成本處理技術,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提效改造”技術;開展飲用水安全保障與突發性污染應急監測與處理、地下水污染監測與修復、農業面源污染評估分析與控制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26:大氣污染防治
開展重點地區和城市大氣污染特征及成因、大氣污染監測及預報預警技術、大氣物理化學過程關鍵物種探測技術、區域大氣復合型污染“聯防聯控”方案研究;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有毒有害廢氣和惡臭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研究;開展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管及凈化、室內空氣污染物控制與削減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27:土壤污染防治
研發重點行業污染土壤現場監測調查技術,污染場地治理修復配套實時響應監測技術,開展農田污染土壤、城市高風險工業與建設用地、重點行業污染地塊成套治理與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研究污染土壤風險管控技術、區域土壤環境綜合治理與評估技術。
優先主題28:生態環境治理
開展重點河流湖泊環境修復技術,濕地生態資源監測保護及修復技術,江淮分水嶺及沿江、沿淮、沿湖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的集成與示范研究;開展“兩淮”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修復與生態安全保障、礦山排土場和尾礦庫重金屬污染控制、工業場地有機物及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研究與示范;開展重大工程生態評價與生態重建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29:再生資源綜合利用
開展廢舊汽車、家電、廢鋼、廢鉛酸電池、廢舊塑料、輪胎和生物質廢物等回收再利用技術研究及裝備開發。非糧燃料乙醇相關的其他大宗化學品、生物柴油和副產品甘油的資源綜合利用、農林廢棄物直燃和氣化發電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領域五:人口健康
優先主題30:重大疾病防控
針對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重大慢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多藥耐藥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消化、口腔等常見多發病,重點突破一批防治關鍵技術,完善重大疾病防治與診療規范及臨床路徑,有效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推進正確醫學發展,開發一批正確醫學的檢測試劑、個性治療藥物等醫藥產品,建立重大疾病的早期篩查、個體化治療、療效和安全性預測及監控等正確醫學診療方案,提高疾病防治效益。
優先主題31: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
針對我省出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和避孕節育等突出問題,研發一批適宜技術和創新產品,整體提升我省出生缺陷防控科技水平,保障育齡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優先主題32:老年醫學
針對人口老齡化、高齡化愈來愈嚴重的情況,開展適應省情的醫養結合的醫療服務模式研究。主要開展適合安徽省老年人群的健康參數、營養指南、康復干預指南、老年患者醫療服務體系等關鍵技術研究。完善規范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質量評估,發展老年重要器官功能維護技術,發揮中醫藥優勢,開展中醫老年醫學研究。
重點領域六:現代生物醫藥
優先主題33:中藥現代化
開展安徽道地中藥材資源保護、安徽主產中藥材良種選育與規范化標準種植、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研究;開展中藥飲片質量識別關鍵技術研究;選擇新安名醫名方、名老中醫驗方開發新品種、新劑型;針對重大疾病開展具有中醫藥優勢的中藥復方、中藥組分或單體新藥的研發;加快中藥傳統制劑、特色方劑的二次開發利用,創新中藥材炮制技術;加強中藥材綜合利用研究和中藥新型飲片的開發研究。
優先主題34:新藥研究
開展藥物分子設計與優化技術、分子標志物發現與靶向藥物技術研究;開展新型抗體、新型疫苗、腫瘤正確治療、抗病毒藥物及手性藥物等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抗腫瘤類、抗感染、心血管類、老年病用藥、兒童用藥、干細胞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研制。
優先主題35:高端醫療器械
開展新型成像前沿技術、質控和檢驗標準化技術、多模態分子成像系統、新型斷層成像系統、新一代*聲成像系統、大型放射治療裝備、醫用有源植入式裝置的研發;開展細胞成像、流式細胞儀等生命科學儀器及體外診斷試劑的研發;開展新型醫用光學設備的研發;開展系統康復設備研發;開展生物醫用材料、新型高值醫用耗材研發。
重點領域七:城市發展
優先主題36:綠色建筑推廣及建筑產業現代化
開展建筑能效提升技術研究與示范,淺層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等綠色建材技術應用及評價研究,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鋼結構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研究與示范、綠色建筑技術集成應用研究與示范、建筑能耗監管體系研究與示范;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深度融合。
優先主題37:體育、旅游產業及公共服務信息化
開展數字旅游、智慧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技術創新研究與應用;開展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綜合技術應用示范;開展我省優勢和潛優勢競技體育項目的綜合測試與科學訓練系統研發;開展體育產品的文化創意與研發、智能化健身服務系統的開發與應用;開展云計算環境下智慧社區的資源共享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重點領域八:公共安全
優先主題38:社會公共安全技術及裝備
開展社會公共安全基礎信息綜合應用技術、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關鍵技術等社會安全預測預警技術研究;開展智能交通系統管控集成與優化、交通擁堵、事故、災害的防控、檢測和處置等交通安全技術研究。重點研究多源異構公安數據的采集匯聚和清洗融合技術,研究公安大數據多級、多域、多架構、多協議兼容共享及傳輸、存儲和計算等技術;研究基于車聯網的交通事件多形態、智能化、低功耗的多維信息一體化智能感知和擁堵疏導技術及設備,研究集人、車、物的通行風險研判、危險品識別及軌跡信息聯動的智能預警平臺;研究基于身體機能綜合指標評測的民警體適能增強訓練技術裝備與應用示范等。
優先主題39:防范刑事犯罪和恐怖襲擊技術及裝備
開展數字化治安防控技術、視音頻處理技術研究,加強刑事偵查新技術在反恐維穩、安全防范、監所管理等領域的應用研究;開展基于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構建的公安網上應用服務支撐體系研究。重點研究視頻資料數字化建庫、可視警務綜合實戰應用、視頻解析多級服務和視頻智能運維等關鍵技術;研究指紋、DNA、人臉、虹膜、聲紋、步態等多維生物特征的采集、識別和深度應用技術及設備;研究基于人、車、物、網、地的時空圖譜并提供多接口應用服務;研發具有警情自主判斷和處置能力的重點區域室外全天候巡邏機器人;研發突發事件現場窄帶自組網集群盲區覆蓋裝備等。
優先主題40:查緝毒品技術與先進設備
開展毒品單項檢驗裝置、綜合型檢驗裝置、多種便捷式毒品快速檢驗裝備以及X光機人體藏毒檢查儀、毒品及易制毒化學品現場檢測箱、金屬探測儀器等安檢設備的研究與開發。重點研發毒品種植、制造、販運、吸食的查緝管控技術及裝備,研究集毒品犯罪預防、重點隱患人員監控、案事件現場處置于一體的禁毒綜合防控技術及綜合應用平臺。
優先主題41:消防技術應用與設備
開展高層建筑、古建筑、地下空間、交通樞紐、人員密集場所等特殊場所的火災防控技術、滅火救援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大型復雜建筑中人員疏散優化方法及疏散指示系統應用技術研究,開展相關消防新產品、新裝備的研究與開發。
優先主題42: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
開展安全風險管控、重大事故風險辨識、重大事故災難次生衍生與多災種耦合致災機理與規律等研究;開展深部煤炭開采防災減災關鍵技術及儀器裝備、災害事故智能預警防控和仿真模擬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開展煤層群煤與瓦斯共釆關鍵技術、煤層增透新技術、瓦斯災害防治新技術及瓦斯利用新技術等研究,開發煤礦瓦斯主動智能抑爆系統和智能快捷瓦斯抽釆系統。開展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工貿行業、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特種設備、城市建運和運行等行業領域的安全監測預警、智能化控制、事故防治等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與開發。開展作業場所粉塵、毒物、噪聲、振動等職業病危害防護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展事故調查分析技術與應急救援裝備的研究與開發。
優先主題43:重要食品、農副產品中有害物關鍵識別技術研究
開展安徽區域主要食品在源頭、加工及包裝運輸過程中的化學致癌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非法添加物、生物毒素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重要危害物的快速有效識別、遷移轉化規律與安全控制機理等研究,研究危害物質檢測前處理新型材料和新技術,結合免疫技術、拉曼光譜及現代質譜檢測等測試技術,開發食品中外源性有害物快速、高通量高風險物質并建立相關監測、識別關鍵技術,研究關鍵有害物的快速識別技術和相關產品裝備,并進行示范應用,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專業化水平和時效性。
優先主題44:質量基礎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
開展能源計量數據評價與校準關鍵技術研究,研發計量數據在線檢定與校準系統;開展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動態幾何參量現場測量關鍵技術研究,研發大尺度、高精度計量標準裝置;開展智慧管理、公共安全、現代醫療、信息安全等基礎通用與公益標準研究;開展食品及食品接觸材料、藥品、農產品、嬰幼兒用品、重要消費品等質量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北斗導航、機器人、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特種光纖、特種設備等產品產業技術標準和數字檢測方法研究,建立動態監測平臺和風險評估方法。
重點領域九:防災減災
優先主題45:防災減災
開展自然災害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創新,重點開展氣象災害、洪澇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研發,提升自然災害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開展災害性天氣及其次生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技術研究;開展郯廬斷裂帶中南段、大別山區地震立體監測、預警及強地震預測關鍵技術研究,以及對強震危險區劃、重大工程地震參數確定、地震災害評估與應急救援、現場災情監控與救援裝備的研發;開展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技術以及救災救急裝備的研發。
重點領域十:農林畜禽水產
優先主題46:新品種選育
開展主要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正確鑒定與利用、功能基因組學、基因組編輯、育種材料創制等育種新技術研究和新品種選育;開展良種繁育、種子加工與質量檢驗等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展農林特色經濟作物的優良特異種質資源發掘利用、特異性狀相關基因挖掘和品種選育。開展主要畜禽優異種質資源鑒定、功能基因挖掘解析、種質特性和育種及快捷繁育技術研究,新品種(配套系)培育等種質創新。開展優異水產種質資源發掘及品種選育、水產新品種引進與繁育。開展農林作物和畜禽水產育種信息技術與平臺、育種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優先主題47:糧食作物豐產優良增效
研究糧食作物高產優良協同機理、形態生理關鍵指標及正確調控途徑,糧食作物豐產增效協同的資源優化配置機理與快捷種植模式。開展糧食作物優良高產宜機收品種篩選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糧食作物生長監測診斷與正確栽培技術研究。研究主要氣象災變過程及其減災保產調控、主要病蟲草害發生及其綠色防控、化學肥料減施及其綠色養分替代、農村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機農藝農信融合的糧食作物生產技術系統研發與示范,全程機械化輕簡栽培技術模式創新與示范,糧食作物生產物聯網正確決策服務新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48:特色農林作物提質增效
開展果樹(水果、堅果)、蔬菜、西甜瓜、茶葉、油茶、蠶桑、花卉、中藥材、珍稀樹種、能源林及其它經濟作物等種質資源鑒定評價,種苗集約化生產技術,化肥農藥減施增效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機械化、輕簡化、信息化生態安全種植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開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優良專用作物豐產保優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研發特色農林作物的采收與初加工工藝及裝備。
優先主題49:主要畜禽水產健康養殖
開展重大動物疾病、免疫抑制病和新發疫病等重要疫病診斷與檢測新技術及防控關鍵技術研究;研究畜禽營養代謝與中毒性疾病防控、重要病原耐藥性檢測與控制技術。開展畜禽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新技術及產品研發。開展無抗生素、無臭、零排放等生態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研究重要水生動物疫病診斷與綜合防控技術,開展快捷、生態、減排、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和大水面生態友好型漁業利用等技術研究與示范。
優先主題50:農林廢棄物資源化與快捷利用
開展糧食深加工廢棄物快捷飼料化利用研究,秸稈、果蔬加工等農林廢棄物快捷利用技術研究。開展畜禽糞肥中抗生素、重金屬等污染物快捷去除與鈍化技術研究,清潔環保型畜禽糞肥開發與快捷利用。開展作物秸稈與畜禽糞肥養分資源快捷與清潔化利用技術模式集成示范。
重點領域十一:農產品加工和安全
優先主題51:農產品食品加工技術
開展大宗農產品加工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大宗油料快捷、綠色精制技術研究,研究畜禽水產品精深加工與物流配送關鍵技術。開展蔬菜、干鮮水果精深加工和茶葉清潔化、標準化加工及林特產品加工提質增效技術研究。開展大宗農產品烘干貯藏保鮮共性關鍵技術及農產品產后減損技術創新。
優先主題52:農產品質量安全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和裝備開發,農藥殘留、重金屬和POPs富集降解、快速檢測和污染控制技術與標準,農產品貯藏保鮮過程中有害物質快速篩查、風險評估及污染控制技術與標準研究。研究農產品加工過程中有毒有害物質形成機制、防控技術及風險評估技術。
重點領域十二:農業信息化和新農村建設
優先主題53:農業信息化及智能農機裝備
開展農業先進傳感器、大數據建模、精播精施與正確控制等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發。研究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全產業鏈可追溯技術研發。研究農村“互聯網+”及農產品電子商務關鍵技術和智能信息處理、生產經營預警與優化決策系統研發。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污水處理等設備研發,開展大田、設施農業等農機裝備研發,開展農、林、水等特種動力機械設備研發。
優先主題54:農村宜居社區
開展安徽特色城鎮化關鍵技術研究。研究城鎮化進程中產業布局與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村鎮居住環境低碳化及綠色節能、健康宜居住宅設計與建設標準。開展不同類型農村社區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生態處理、村鎮飲水安全保障等技術研究與應用。
二、申報范圍和條件
本次申報的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包括:面上攻關、大別山等革命老區及貧困縣、科技強警、重大科學儀器、援藏援疆援青和對外科技合作專項。現就項目申報范圍、申報條件和支持重點等內容,編制指南予以發布(詳見附件)。
申報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除必須符合指南要求外,同時需滿足以下要求:
1、科研誠信記錄良好,未被其他部門列入失信被執行主體聯合懲戒名單。
2、在本省注冊1年以上、建有研發費用輔助帳,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條件、運行管理規范、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需提供工商注冊批件)、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及其他事業單位,不接受個人申請。項目申報單位有能力為完成項目提供自籌資金及其他必要的保障條件(申報單位必須提供近兩年開展相關科技研發活動及與申報項目相關的知識產權成果證明,企業還需要提供2017年度資產負債表、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現金流量表)。
3、規上企業2017年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須達到或*過1.0%(以統計聯網直報平臺上填報的2017年科技研發投入107-1表,107-2表為準,并提供2018年1-10月企業研發費用輔助帳匯總表)。高校院所2017年研發經費投入須達到或*過100萬元(本科高等學校以2017年全國高等學校科技統計年報表(理、工、農、醫類)中的科技年報2表數據為準,科研院所以2017年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事業單位調查表中的JG1-08表數據為準)。新型研發機構是企業性質的提供企業研究開發費用輔助帳匯總表及相關報表資料,是事業性質的提供院所報表資料。
4、符合多個專項(不含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專項)項目申報條件的單位,原則上只能申報一個專項項目(有2個以上申報指標的單位除外)。當年通過其它渠道已申報或已獲得省財政資金支持的項目,不得重復申報。
5、項目主持人一般應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年齡不*過57周歲(1961年1月1日后出生);項目主持人原則上應為項目申報單位職工,如項目主持人非申報單位職工,需與申報單位簽訂正式聘用合同,且項目實施期間在申報單位從事研發工作時間每年不少于6個月(需提供主持人職稱、年齡、工作單位等證明)。
6、項目僅限一個承擔單位和一個項目主持人,個人不得同時申請主持兩個以上項目;申報時尚在主持省級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人員,不得再申請擔任主持人。
7、承擔省級科技計劃項目逾期6個月(不含6個月)以上未組織驗收的企業及項目主持人,不得申報本年度項目。
在形式審查中發現與指南不符或有違背上述七項條件之一的申報項目,取消其參加評審資格。
項目咨詢熱線:1875519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