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項目疑難解答
由于受傳統財富觀念的影響,很多企業對有形資產情有獨鐘,反之對無形知識產權卻不愿等同視之。知識產權具體類型主要包括商標、專利、商業秘密、版權等,每種類型自權利產生,到后期運用、管理及保護,風險均會如影隨形。本文對知識產權風險并不面面俱到,主要探討企業常見知識產權風險類型,進行重點闡述,并提出相應防范方案。
(一)商標風險
1、商標搶注風險
首先,商標在國內被搶注的風險。2011年1月21日微信1.0測試版發布,而在此之前他人已于2010年11月12日向商標局提交了三件“微信”文字商標注冊,到此為騰訊后續商標注冊帶來*大障礙。
其次,商標在海外被搶注的風險。近年來,眾多中華老字號在海外被瘋狂搶注,如王致和在德國被搶注,狗不理、同仁堂、少林寺在美國,五糧液在韓國等悉數被搶注。在經濟全球化,萬物互聯的當下,承載著商品或服務商譽的商標若為他人所搶注,企業前期再多的廣告宣傳多將付諸東流。
2、商標侵權風險
2015年4月,小桔科技因使用“滴滴打車”商標與他人“嘀嘀”文字商標近似而被訴8000萬;2016年11月,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因使用“今日頭條”商標與他人“頭條”近似而被訴1億元。
且不說上述案件結果如何,當企業遇到這些糾紛,首先案件*終結果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決策,其次,時間與金錢的成本支出也是是相當大的。在國家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背景下,知識產權賠償額度節節攀高,如果此類糾紛放在一些初創型企業身上,謂之重創,也言之不為過。
(二)專利風險
近兩年摩拜單車著實火了一把,但2017年3月份,該企業卻因專利侵權被他人起訴到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對于這類快速發展中的互聯網企業,此次專利糾紛有可能對公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有可能影響其融資計劃。時間的鏡頭再推到2014年,國內風頭正盛的小米手機,在進軍印度市場時,卻被愛立信盯上因專利侵權要求停止銷售,這也是專利儲備薄弱的結果。
在商業模式不斷顛覆的同時,企業應該擁有自己的專利儲備,做到進可攻退可守,手中有了專利,一來享有合法市場壟斷權,二來同行若有意起訴你侵權,也會因你的專利儲備而顧慮重重。
(三)商業秘密風險
大數據時代,企業因戰略經營需要,很多技術或經營信息不宜申請專利,而以商業秘密形式進行保護。但商業秘密*大的缺陷是一旦公開即為公用,企業就不再擁有任何競爭優勢。當前商業秘密泄露多半是因為員工離職另起爐灶而產生。如近期在成都發生的成立僅一年的成都馬上到科技有限公司被其總經理的前東家成都藍馬快遞有限公司以侵害商業秘密為由告上法庭,要求前者等三名被告賠償3100萬侵權損失。
商標秘密糾紛除訴訟輸贏風險外,有時即便贏了訴訟,獲得的也僅僅是個案賠償,但因商業秘密被披露公開,而失去了企業長遠發展根基。